《你的名字。》你的痕迹,你的进步。——简述与新海诚先前各作的关联递进(略有剧透)

Unknown.jpg

我看完了《你的名字。》这部由新海诚编剧并执导,堪称社会现象级作品的动画电影。用我的一条微博来简述我的想法:“《你的名字。》可以说,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新海诚导演《星之声》到《十字路口》之间所有作品的痕迹,是延续与集大成,也有相当的突破。不过我想象中期待的最后三叶以巫女神乐引领大家避难,这倒是没有,仅此小小的遗憾。”

很巧,今年不仅是新海诚的收获之年,也是我的“新海诚年”。怎么说呢?因为办下了日本三年观光签证,今年夏天就对新海诚的几部作品进行了圣地巡礼——我住了种子岛的栄旅馆的205室,也独自走过青森县蟹田站的铁轨,还参加了东京的《宙展》。当然在出发进行圣地巡礼之前,也一定会重看新海诚的作品,并阅读小说——对了,种子岛栄旅馆205房间里现在应该放着一本中文的《秒速五厘米》小说,那就是我放的。

说回本文的正题——电影《你的名字。》。熟悉新海诚导演作品的爱好者,一定能感受到其中充满了新海诚先前各作的元素与主题,可以说是一种新海诚风格。将这些主题整合到今年的这部新作中,就已经能让爱好者大饱眼福。在此之上,还能看到新海诚引入了先前未曾尝试过的元素。下面就来逐一比较《你的名字。》与之前作品的异同。

对比《星之声》与《十字路口》

《星之声》开启了新海诚“异地恋”的个人风格,作为重要的通讯方式,手机短信也在本篇中登场。此外,伴随“异地恋”的,还有男、女主角不同的生活状态——女主角是作为航天器的驾驶人员,被发送至遥远的外太空并不断远离地球,而男主角则在地球上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在这一部作品中,异地恋的两人只是互相关切、彼此问候却也渐行渐远。是一部将异地恋作为既定事实去接纳,而描述角色思念与疏离情绪的动画作品。

跳开中间几部长篇的作品,看2014年其为教育机构“Z会”所制作的广告宣传短片《十字路口》(クロスロード)。尽管只有短短的120秒,但经过桐山成人扩写为同名小说《十字路口(in their cases)》便可了解故事梗概。这个故事中同样是异地,但却非恋情,而是讲身处东京与偏僻离岛的男女主角学生两人,努力复习迎考(接受Z会的函授教育)为了实现各自考上大学的心愿。在《十字路口》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到地区差异状态不是作为既定事实去被动接受,而是作为一种可以被克服的环境因素,摆到了男女主角面前。通过自己的努力向着自己的梦想之处前进,以消弭地区差异的影响,成为了故事的主题。不过因为《十字路口》是教育机构广告,而非异地恋题材,因此少了恋爱与思念的元素,改为了升入大学梦想的元素。与多年前的《星之梦》相比,男女主角之间是互相接近的,但只是彼此并不知情。

以此观点来解析《你的名字。》,这部作品中,显然克服地区差异是主题——甚至还扩增了克服三年时间的差异。并且也加以“互换身体”的幻想元素,以使男女主角之间从最初好奇、慌张,而越发变得彼此感谢与信任——最终因为天灾,而产生了思念与思恋。就“异地恋”方面来看,《你的名字。》圆满地调和并继承了从《星之声》到《十字路口》的这一题材,男女主角两人之间的客观时空距离及彼此心灵的距离,都有鲜明可辨的逐步接近的轨迹。

对比《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

对《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的继承,我想是放在了科幻、多重时空的观念上。这部作品基于这样一个科幻假设:宇宙是多重的,而生物大脑中的脑电波多多少少能进行某种选择, 从而影响到局部区域呈现出的空间样态。故事描绘的世界,处于二战后日本本州岛与北海道分别隶属于两个国际阵营的宇宙时空中,因此本州岛与北海道互相隔绝不相往来,而女主角佐由理的脑电波恰好与在虾夷(北海道)建造的用来置换部分平行宇宙空间的高塔频率相同,因此陷入了深度而漫长的沉眠。片中有一句经典的感叹是:“宇宙也会做梦啊?”而在《你的名字。》中,梦显然就作为了男女主角最初理解彼此互换身体状态的解释,也常常被三叶的外婆所提及。而三年前的彗星临近究竟是否造成了糸守町的灭顶之灾,也构成了是与否的两个平行宇宙。至于最终究竟能否将町民们获救的宇宙成为现实共同经历的宇宙,则成了本片中后期三叶与瀧共同努力追求的方向,也牵动着观众们的心。

如果说《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只是将两个不同的宇宙——本州与北海道分治的宇宙,或是合一的宇宙——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时代背景来交代,而将关注点聚焦在佐由理能否醒来的问题上。那么《你的名字。》则经过巧妙设计,将这个多重宇宙可能性的选择,变成了一个性命攸关、决定町民们生死,乃至决定女主角宫水三叶本人生死的关键问题。

对比《秒速五厘米》

与其说是对比,不如应该这样赞赏:《你的名字。》结尾是对《秒速五厘米》的再现与更新,它是新海诚导演向因被《秒速五厘米》结尾致郁的观众交出的一份漂亮的新答卷。

《秒速五厘米》结尾是这样的:长大后来到东京的贵树,在跨越与儿时相同的电车轨道时,感觉迎面走来的女性正是青梅竹马的明里。就在迟疑时轨道上两辆列车相向飞驰而过,待车辆开过后那位女性却已不见踪影。贵树在片刻犹豫之后,向前迈开了一步。在这个结尾中,贵树似乎是释然了,但是观众呢?或许有的已经释然,有的还处于持续的致郁状态中。不管怎么说,《秒速五厘米》经典的主题曲《One more time,One more chance》歌词里唱出“虽然明明知道你不可能在那里/如果愿望能够实现 我愿马上去到你身边/已经没有什么是我做不到的了/我会放下一切抱紧你”。但是,显然贵树并不如歌中所唱,而是选择了一种释怀与接受。

看《你的名字。》结尾一幕,在横向天桥上,三叶与瀧擦肩而过,不正是对前作的再现吗?看到这一幕我还不禁感慨:还真是新海诚的“异地恋终将负憾”理念。甚至在电影院里的我,还期望影片的发展就这么继续擦肩而过下去。在我看来,如果两人相拥抱在一起哭哭啼啼恩恩爱爱,反倒败坏了新海诚的文艺风格了呢!

《你的名字。》妙就妙在,之后又安排了一场在斜坡阶梯上男女主角相遇的场面。最后两人回头相见,并怀着日本人的那种矜持感,小心翼翼却异口同声地询问了一句:“你的名字是?”——至此、点题,影片剧终,给观众以充分的遐想空间,也未败坏新海诚的小清新文艺风格。真可谓是对《秒速五厘米》结尾的再现与更新演绎呀!

对比《追逐繁星的孩子》及《言叶之庭》

《追逐繁星的孩子》在我看来是新海诚尝试转向吉卜力那样传统童话奇幻题材的故事,但这次转型却不怎么成功。引入了偏欧洲甚至是埃及(?)风格的神话,显得有些不知所谓。而《你的名字。》同样是引入了仿佛寓言故事般的元素,这次则是选择了更有亲近感的日本神道——这在新海诚以往的作品中似乎是罕见的。本次作品中期出现了大量日本神道传统元素:神社、祭典、巫女神乐、神酒乃至以自然现象(古代彗星陨落)为本尊的崇拜对象“御神体”。这样的日系传统元素自然是更能得到日本文化爱好者的青睐。《你的名字。》中“隐世”的理念,倒也与《追逐繁星的孩子》相仿。此外,选用日本传统文化,也使作品得以进一步与日本当地观光产业相结合,并推动“圣地巡礼”活动及相关企划的落实。

还是要说一句:如果影片能详细描述三叶是如何引导人们避难,例如在虚假电台广播被识破的情况下,用以巫女装束的威信来引导众人避难,那么这部作品我会打上100分里的120分!

再看《言叶之庭》,虽然从故事正题架构上,《你的名字。》对《言叶之庭》的延续并不多,但三叶的那位语文老师,应该就是前作中的雪野老师,因为课程内容《万叶集》清晰地暗示了这一点。

总结

其实我在起笔写这篇文章之前,也只是对《你的名字。》是新海诚风格系列作品有一个模糊的认识,但经过本文写作并对前作逐一比较,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你的名字。》较之于新海诚导演先前的各部作品而言,将“异地差异”由一个被动接受的既定状态,变成了主角必须直面和力图扭转的现状——即“途径”;也将“多重宇宙”这样的科幻元素,从背景设定变为了男女主角与观众一道力求达成的结果——即“目标”;加上具有文化亲和力的日本传统元素:乡村民俗生活,以及动画中百看不厌的主题:校园生活恋情——以上两点充实成为了本作故事的“背景”;并从中引出“丝线、纽带、时间、关系”等贯穿始终的主题,在东京与飛騨两地,在地区各自相异日常生活形态与抬头共同可见的天文现象之间,编写出了一整个绚烂精彩、幽默而深刻,处处引人入胜的故事;最终,以结尾向前作致敬,再现并重新演绎出二人邂逅相识的结局,以此再度确立并彰显了新海诚导演个人特征鲜明的叙事风格,成就了如此一部社会现象级的动画电影佳作。

由此看来,《你的名字。》既是新海诚你的痕迹,更是你的进步。

附:中国大陆已出版的相关小说购买链接

《星之声》

《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

《秒速五厘米》(没错,我就是把这本小说放在了新海诚在种子岛取材时住过的栄旅馆205房间。)

《秒速五厘米 One more side》

《追逐繁星的孩子》

《言叶之庭》

《十字路口(in their cases)》

以及2016年12月预售并即将出版的:

《你的名字。》

(题图引自《你的名字。》动画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