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珈琲と吟遊詩人》——很难说是成功的知识读本写作尝试

《珈琲と吟遊詩人》封面图引用自:版元ドットコム

因为过去在《龙与地下城》或其他一些桌面角色扮演游戏(TRPG)中,我常常扮演吟游诗人这一职业角色的缘故,因此我总是想找一些有关历史中吟游诗人形象、生活样貌、表演场景的书。不知怎么的,相比于其他在奇幻世界作品中登场的职业(牧师、骑士等),有关吟游诗人的书却寥寥无几,即便在日本,也比较难找到。后来,有一次总算发现了这本《珈琲と吟遊詩人》(ISBN:9784784509652),看网上的评价好像还不错,据说还是一本易于阅读的小书。更何况对于本书标题上的两个关键字:吟游诗人,以及咖啡,都是我有兴趣的题材,所以我就买了实体书,一直想象着哪一天能坐在躺椅上、晒着太阳端着咖啡杯,翻看着这本书。最近2周,虽然我并没有去把躺椅搬到太阳底下端坐着或懒散地半躺着读,不过我还是捧在手里,把这本书读完了。

说实话,读完之后感觉相当失望。对于这本书的写作体裁,作者采用了一种在我看来比较新颖的方法——他采用了对话聊天的方式,以作品中4个角色:「我」、我的祖父并且是大学教授的「祖父」、祖父的学生并且是现代人「吟遊詩人」,还有一位住在附近的我的「小学老师」——让他们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谈天说地聊历史,聊有关吟游诗人、咖啡、中世纪宫廷和文艺复兴等等许多话题的历史。

由于采用了对话形式,因此台词中往往充满了礼貌用词、提问、反问、暧昧不清等等的非讲述知识的部分,也就是用于塑造出「角色在对话」这个虚构场景的语句成分。我觉得这些成分很影响阅读,或者说,很影响像我这样抱着「就是想知道吟游诗人到底是怎样的」这种了解知识的心态与期待来阅读这本书的读者的阅读体验。

比如,横跨P71~72的内容(以下为引用):
「ジプシーみたいなものでしょうか」
「ええ、そうかもしれません。シューベルトの「冬の旅」は知っていますか」
「はい。有名な歌曲集ですよね」

就像这样,有提问,有回答,还有不确定的暧昧……我就想问:你到底想传达什么知识?

还有一点,或许是因为我是非日语母语者的关系吧。日文作品的对话场景中,在给出人物对话语言内容之前,往往是不会写出发话人名的。

比如,如果实在汉语作品中,会是这样的对话:

小明说:「哎呀,今天天可真热呀。」
小红此时应和道:「可不是嘛,这么热的天,还要泡咖啡吗?」
小明想了想,说:「嗯,那可以来杯冰咖啡呀。」

而到了日文的作品中,往往不会有前面的提示词。直接就是对话台词并列:
「哎呀,今天天可真热呀。」
「可不是嘛,这么热的天,还要泡咖啡吗?」
「嗯,那可以来杯冰咖啡呀。」

相信读过日文轻小说,或由日文翻译为其他语种的轻小说的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吧。而这本《珈琲と吟遊詩人》中同样采样了大量此类没有发话人提示的对话,甚至会采用3人一起谈话。这使得我还要将注意力分配到辨别说话人是谁这个问题上。注意力就更加难以集中到对实际知识的了解与吸收上了。

还有,请让我再抱怨一点,这本书里提到的话题太散乱了!不仅有吟游诗人、咖啡、宫廷生活、文艺复兴,还有小熊维尼(P108)、史努比《花生漫画》(P112)、红茶饮用习俗(P145)、《小王子》(P244),期间还穿插着许许多多对文学诗人的介绍及其诗集作品的讨论与评价——这些都是通过角色的对话闲谈来表现的。这实在是让我读得眼花缭乱,无甚收获,即便是阅读情感上的体验也不佳。

尽管如此,我还是来记录一下我从书中学到了一些什么吧。

在P48中提到:在日语中,除了会将「Bard」翻译为「吟遊詩人」外,还有4个单词也会被翻译为「吟遊詩人」。这四个词分别是:Troubadour(中世纪南法国的诗人兼音乐家)、Trouvére(中世纪北法国的诗人兼音乐家)、Minnesänger(中世纪德国的诗人兼音乐家)以及Minstrel(中世纪英国与法国的宫廷艺人)。

P52提到,吟游诗人正是「恋爱」这种观念的发明者,因为在之前,中世纪欧洲社会并没有恋爱的观念。这是本书的说法,但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旧约圣经》中还有《雅歌》这一章呢?无论怎样对其进行神学比喻的解释,但从文本上来看,它就是一首恋爱叙事诗。所以我对「恋爱这种情感概念是由吟游诗人发明的或兴起的」这一点表示怀疑。

P53提到,在当时的价值观中,对于已婚的妇女表达爱意是一种「至純の愛」,书中解释道,因为吟游诗人很难直接接触到已婚妇女,甚至连交谈都是很难的事,所以将对已婚妇女的情意融入诗歌中,用唱歌的方式表达出来,被认为是将女性视为至高的不可触及的事物,而对其发出的纯真的仰慕之情。相反,夫妻之间则是因为有义务,因此夫妻被视为是被义务绑定到一起的男女,因此夫妻之间没有真正的恋情;而且夫妻之间也没有嫉妒——没有嫉妒同样也便没有真的恋爱。呃……好吧,虽然我依然不太能理解向人妻求爱这件事……真的有那么「至純の愛」吗?不过能看到人类历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价值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价值观理念,也是挺有趣的。我觉得这可以让人的思想认知变得更为丰富。

P103提到,实际上被翻译为「吟遊詩人」的人群,历史记录中并没有有关他们弹奏鲁特琴的史料。而实际弹奏鲁特琴的,则可能是接近于杂技演员的流浪艺人们(P117)。而弹奏鲁特琴,有些时候会被认为具有治愈疾病的功效(P132)。

以上我摘录的这几个点:恋爱、杂耍、治愈。我想到了在《龙与地下城》中的吟游诗人的一些技能,好像确实也涵盖了这几个方面的特征。我确实记得DND的吟游诗人会一些手上魔术的技能,还有一些简单的治疗,当然他们也经常在示例中被描写很富有浪漫情调的角色。

而在本书的后半段,作者借角色之口,在谈话中介绍了学者阿部謹也对欧洲中世纪人们世界观的见解:对于中世纪的人们来说,村子以及村子中的生活是一个小宇宙,除此之外的地方——村庄以外的外部世界,或是人死亡后的世界等等,都是属于外部大宇宙的世界。以上是阿部謹也的见解。而本书作者指出,吟游诗人则是作为一种外邦人的形象出现在村落中的,他们从外部的「大宇宙」世界游荡进村,将外部的力量带入了封闭村落的小宇宙中。除了吟游诗人外,同样是生活在这一大一小两个宇宙边缘的职业,则还有牧羊人(需要外出放羊)、磨面粉的(需要住在村外水车旁)、处刑人(与死亡接触)等等(P159)。而在宗教剧中也会用上鲁特琴,也是因为它可以召唤来自大宇宙的「圣性」(P157)。

读到这里,虽说以我肤浅的(且大部分是来自于ACGN作品的)对于欧洲中世纪的社会观念及人们的思想认知,我自己无法去判断本书作者在这里提出的观点,以及他所引述的学者阿部謹也的观念是否正确。不过我联想到了在日本的中世社会或是近世社会,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吟游诗人」——或者说流浪艺术家,及其所具有的那种从外部为村落带来「魔法」或「圣性」的能力。我想到了两类人群形象。

第一类,我想到了日本中世纪有一群抱着琵琶传唱《平家物语》等「軍記物語」的人,被称为「琵琶法師」。在专题书《琵琶法師:〈異界〉を語る人びと》(ISBN:9784004311843)的一节《穢れと聖性》(可译为:污秽与圣性,此书P97)中,有这么一段话:

「琵琶を弾いて物語や歌謡を演唱し、また民間の宗教祭祀にたずさわった聖なる司祭者でもある琵琶法師が、いっぽうで「乞食・非人」や「川原者」と同等の身分の者として卑賤視されていた。聖と賤、聖なるものと穢れとの錯綜した関係がうかがえるが、 穢れと聖性とのこの錯綜した関係に、異形の司祭者たちの呪力の根源もあったろう。」

我来自己翻译一下:「琵琶法师弹奏琵琶、演唱歌谣,也作为神圣的司祭者从事民间宗教祭祀活动。另一方面,他们也被视为与「乞丐・非人」或「川原者」等具有同等的卑劣身份。在这里,可以看到圣与贱、神圣事物与污秽之间错综的关系,在这种污秽与圣性的错综关系中,也存在着异形的司祭者们的法术根源。」

很惊讶!日本的「琵琶法师」,居然与本书《珈琲と吟遊詩人》提到的在中世纪欧洲的「吟游诗人」如此相似,无论是其生活行动的方式,还是其所受到的社会评价,乃至在其低贱的社会身份的另一面还伴随着「圣性」这一点,都是如此相似。这该说是凑巧呢?还是说这是一种封建社会结构(非大一统社会)与价值观下,必然会形成的职业以及伴随着的职业评价呢?

我还想到了日本历史中的另一类人——瞽女(ごぜ)。这是一群盲眼的吟游女性,巡回于村落之间传唱故事。正好前几天我发现了一本漫画《ごぜほたる》(ISNB:9784088840819),就是描写一个盲眼的小女孩成为一名瞽女的经历的。我已经读完了,过几天应该会写读后感。这里就不展开啦。总之在我看来,欧洲中世界的吟游诗人,以及日本历史上的琵琶法师与瞽女,都是具有类似社会属性与想象界域的一群人——但具体有关他们的故事材料,到底多少是历史事实,有多少是后世人们的创作,那就要严谨辨别了。

好了,对于这本《珈琲と吟遊詩人》的评价以及由此展开的相关职业联想就先写到这里了。但依然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倘若要想更好地获得有关吟游诗人这个职业的相关知识的话,恐怕还是要找一找别的专题书吧。

本文首发于wildgun的博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