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本文首发于wildgun的个人博客。图片为书本封面。
前言:秋叶原,好久不见
秋叶原,听到这个地名你会想起什么呢?
对我来说,它是ACGN文化的聚集地,也可以被称为圣地。我对这个地名的了解与认识大致来自于三部动画作品,还有一些介绍日本ACGN文化的杂志。最初是一部很早之前在上海的某家电视台上播放的少女战队类动画《秋叶原电脑组》,然后是5pb.的科学妄想系列ADV的衍生动画作品《Steins;Gate》即《命运石之门》;另一部则是我自己这几年很热衷的轻小说改编动画《记录的地平线》。
至于实际走访,在新冠疫情扩散至全世界前的那个年代里,我常常去那里,有目标地参加临时活动;或是随性地浏览中古店、扭蛋机;有些时候甚至还会与偶尔正好同一时期在日本旅游的伙伴一起在那里见个面之类的(我记得自己就和windchaos在秋叶原见过面?)。甚至JR秋叶原站附近的宾馆的位置与价位选择也会成为和朋友闲聊时的话题。
然后,新冠疫情爆发并扩散至了全世界,成为了21世纪的一场大流行病。就在今年夏初接种了2剂疫苗之后,正值日本进入第7波感染高发期间——2022年的8月,我再一次来到了秋叶原。在旅行回来之后,我带着历史考察的眼光,开始阅读一本有关秋叶原这个城区发展历史的书——《秋葉原は今》。在这个图文博客似乎都已经过时,人人都开始做vLog、上传旅游视频的时候,我却开始阅读它的历史,它的发展由来,从书里时而蹦出来的那些较为生硬和具有学术气息的片假名中,我读到了秋叶原的另一面。
你有没有想过,如今的萌え街道秋叶原,其实是一项雄心勃勃的城市再开发计划人走茶凉不了了之之后,地域市场向着叛经离道的方向积聚起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呢?《秋葉原は今》就讲述了其成形和变形的故事。
时间轴
在按章简述这本书的内容之前,我觉得要讲述一下这本书的出版时间。以及前后的一些事件,并且还想结合我个人浏览秋叶原的经历。
这本书不是一本新书,它出版于2010年。所以书中自然是不会写到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病中秋叶原的变化。
2010年,是日本政府开始着手推进「Cool Japan战略」,向世界宣扬日本流行文化元素和魅力的一年。在那前后,日本也开始放宽了对中国大陆游客的签证发放条件,之后便有大量大陆游客以团队游乃至自由行的方式来到日本、来到秋叶原;同时,所谓的「中国资本」(书中常常提到的一个例子是苏宁电器收购LAOX)也开始在秋叶原初步崭露头角。
而在2010年之前,在我认知里秋叶原是个怎样的地方呢?如上所述,我第一次获知秋叶原这个地名是在《秋叶原电脑组》这部少女战队类动画片里,但那是很久之前的作品了,我甚至没有把这个名词当作一个实际的地名来看待。这是一部制作于1998年的动画作品,说明在那时,秋叶原还是一座电脑街。
之后,秋叶原或者说御宅族成为日本话题,是在2004年的「电车男」事件。这个御宅族男青年与爱马仕小姐的恋爱网文故事不仅被出版成书,甚至还拍摄成了电视剧。它的影响力跨越了国境,在当初的日文讨论帖文发布一年多后(2005年5月)简体中文版翻译书籍就已经问世。当时借助网上中文BBS的贴文资料,以及ACGN类杂志中的介绍,我们不仅了解到了这一段神奇的网络情缘,也认识到了日本御宅族的亚文化群体以及「秋叶原」这个地点。
到了2009年,我第一次来到了日本,第一晚上就去了秋叶原。迷路了。当时还不懂日语假名,就看到写着「知的好奇心????」这几个字的垂直广告牌高高地悬挂在大楼的侧面,听到游戏机厅玻璃门中传出轰鸣般的电子音。
也就是说,最近我阅读的这本《秋葉原は今》(2010年6月出版)就是成书于这个时期。我看到的,正是书中最后记述的那个阶段以后的秋叶原。
再之后,全世界来到秋叶原的游客与日俱增,特别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也就是饱受ACGN文化影响的一群年轻人。而直到2020年年初疫情扩散到全世界,跨越国境的移动一下子被阻断大部分,日本国内人们的出行活动也大为缩减,秋叶原自然也是不能例外。
就在我结束为期2周旅行的最后一天,2022年8月31日这一天,秋叶原虎之穴店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经营,退出了秋叶原。一旁的竞争者Melonbooks(メロンブックス)书店则善意地(?)挂出招牌,在表达敬意的同时,也不忘以类似藏头诗的方式宣布「是我们赢了」(私たちの勝チ)。
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就是这样在一则则新闻报道中,在一次次的实地旅行中,认识秋叶原,并感受到它的变化。而如今我阅读《秋葉原は今》这本书,是希望获得一个更具有历史深度的认知。
《秋葉原は今》各章内容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有关日本ACGN(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亚文化发展史的介绍书。秋叶原毫无疑问是日本ACGN文化的一个「圣地」,但谈起ACGN的发展史还应该包括更多地点——常盘庄、池袋、中野等等。总之,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介绍ACGN发展的书。同时这本书也不是一本秋叶原旅游指南,不要指望着能拿着这本书进行街头漫步和圣地巡礼。
硬要归类的话,这本书应该归类于地方志,不过它涉及的地区范围更狭小,不过是三四条马路交叉的几个路口这一片区域——秋叶原。而且这本书也不是一本地方资料汇集册,相比于生硬的地方志,它是以讲述的方式,进行贯通前后的整理和一些反思。它提供了读者一个视角,一种不同于旅行者、观光客的视角,而是城区设计者、市政协调者的视角。阅读这些视角的叙述有时会让我觉得陌生,感觉自己远远还没有逛透秋叶原;但同时这本书也会让我联想起自己曾经的旅游经历,让我重新认识到原先所见所闻背后一些发展成因。
本书的作者三宅理一,是一名工学教授。根据书本最后的作者介绍,他自2004年开始担任「秋葉原再開発協議会」的顾问,以及「D-秋葉原実行委員会」的委员长。由于这种参与者的身份,本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2个部分:前一半是对秋叶原发展的历史梳理阐述,而后一半则是作者对自己所亲身参与到的项目来龙去脉,以及设计理念、愿景与实际执行时所面临困境的说明。
在本书第一章「秋葉原電気街」(秋叶原电器街),作者首先探讨了这片原本只是秋叶神社境内空地的地方,其名称在历史资料记载中,如何从「秋葉の原」(Akiba no Hara)莫名其妙演变为「秋葉原」(Akihabara)的。《命运石之门》中冈部与牧濑搬运着旧电脑IBM5000经过的那座桥,以及《记录的地平线》1期ED动画晓漫步的那座桥,就是万世桥;其下流淌的河流则名为神田川。如今在秋叶原电器街的大名下,像我们这样的游客几乎很少注意到这条河道,要不是曾经住过河对岸的一家宾馆,我甚至不知道秋叶原附近还有一条河。不过在江户时代,这里却承载起了货运、卸货的功能,是水运交通的节点。之后,1890年,秋叶原建起了一座货运车站,加强了这里作为货物运输的连结功能。在1927年,日本事实上解禁了无线电波通讯,商人们抓住了商机,在这里开始贩卖拼凑组装的收音机设备零件,秋叶原最初就是从无线电收音机开始发展的。也正因为这样的历史,现在秋叶原有不少建筑都带有与收音机有关的名字。例如《命运石之门》中时间机器坠落在的那座建筑叫做「ラジオ会館」(广播会馆);而我自己有一次参加过的美少女游戏交流活动,举办地大楼的名字则是「広瀬無線」(广濑无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国民迫切希望得知信息的欲望,以及战后家庭建设、娱乐需求的增长,促进了秋叶原形成了电器街,而战争中各种军用设备零件也在这里以灰色的形式流通着。到了20世纪的8、90年代,随着个人电子计算机(PC)的风潮兴起,秋叶原又成了电脑街。之后随着电脑普及热潮的退却,电脑相关联的内容行业产品——美少女游戏、动画、手办这些元素混合而成了「萌え」的文化,渐渐成为了21世纪起秋叶原的主流,同时也成了秋叶原面向世界的一块新招牌。此后,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认知的「秋叶原」了。
在本书的第二章,作者以「秋葉原は誰のもの」(秋叶原是谁的东西)为章标题,介绍了秋叶原当地的人群。为什么要强调是当地呢?因为像我们这样关注秋叶原、去过几次秋叶原的外国游客,或是日本其他地区的人,虽然可以说比较熟悉秋叶原,但却不是秋叶原当地的人,只是白天去晚上回的游客或者购物客。而秋叶原到底是属于谁的呢?显然是当地人的。在这里,书本介绍了当地的商家所组成的营业协会团体,以及当地的居民。没错,秋叶原是有居民的。根据书中的介绍,当时秋叶原的常住人口有8000人。现在,在秋叶原电器街的一侧,还有「昌平小学校」这样一所学校。显然,相比于来来往往穿行于街道的游客,这些营业协会团体,以及当地居民的自治会,对于该地区的发展具有更大且更为正式的发言决定权。其实,从书中透露出的情况来看,当地的居民似乎并不都十分乐于见到「萌え」文化的发展。在那段宫崎勤事件(1988年)发生后不久的年代里,日本社会对于御宅族的印象是较为负面的。如果让我来做一个类比的话,我举一个上海的例子来说。田子坊——这座由老居民楼房社区改造而成的新兴商业地带受到了媒体的广泛报道,弄堂楼下开起了一间间酒廊、艺术画廊、工艺品商店等。但是由于一部分游客的喧闹扰民,引起了住在老房子上层居民的不满,有一段时间二者之间经常有矛盾冲突。基于类似的原因,虽然我们作为旅行者观光客的时候,很是享受秋叶原电器街萌え文化一条街的氛围,但是,你希望你以及自己家人、孩子所住的社区,是外地人、外国人穿行于街道、软色情服务与成人用品、影视作品唾手可得的地方吗?因此,在电脑硬件风潮退却,萌え文化占比上升的那段时期内,秋叶原的当地居民开始担心秋叶原变成又一个新宿歌舞伎町那样的风俗行业一条街。
到了本书第三章「マニアたちの秋葉原」(狂热者们的秋叶原),作者把视线转向了游客,从闻名而来的观光客,到电脑极客,再到享受并推动着萌え文化兴起的御宅族……作为一条商业街道,顾客们的消费意欲以其强大的力量引领并塑造着街道的风向,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眼中不同样貌的秋叶原。这一章有一处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中提到早在2002年便开业的一家女仆咖啡店Mal:lish是推动秋叶原女仆咖啡店形态发展并成型的一家老店,这家店所采用的「お帰りなさいませ、旦那様、お嬢様。」(欢迎回来,主人、小姐。)这句招呼问候语,几乎成为了后来秋叶原女仆咖啡店的标准用语。我记得当年和windchaos在秋叶原见面就是在这家女仆咖啡店的。同时,这家也是《命运石之门》中秋叶留未穗(菲莉斯喵喵)的打工地点。或者正是因为这份对于秋叶原萌え文化发展举足轻重的地位,才让《命运石之门》编剧选择了这家店,而不是其他店铺面积更大更显眼的女仆咖啡店作为作品的舞台之一吧。
本书的第4章到第6章,可以看作是本书的后半部分,介绍的是作者本人亲自参与到其后半段的秋叶原再开发计划。这一部分内容作者以其广泛的学术视野不断比较和考察了日本国内外(比如欧洲等城市)的再建事业,但城市设计内容的论述让我读起来有些陌生。简单来说,当时秋叶原所在行政区千代田区想进行土地出让,JR东日本也要出售原来的国营铁道时期的用地,商店街的营业协会当初也意气奋发地要推动秋叶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当地居民自治会则提出新的城区规划应该考虑到对当地公共事业的公益性质。于是人们提出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方案,开了无数讨论沟通会议。当时也提出了不少雄心勃勃的计划,包括要在秋叶原建起官方、民间、商业合作的IT中心,书中甚至还提到了在2001年末,媒体上报道过当时的一项宏伟设想——一座高达600米的秋叶原电波塔!建成之后,它将横跨于JR东日本的铁轨线路之上耸立而起,成为受人瞩目的新地标。然而正如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秋叶原最终并没有建立起那样一座高塔。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到再开发计划中的原本利益与需求就并不一致的各方分歧逐渐加深。东京都新知事石原上任后,倾向于缩减财政,因而与JR东日本一样,急于将土地卖出去,而较少考虑土地在开发计划对当地民众的公益贡献;商业街营业协会团体也担心对原本车站东侧铁道用地进行开发后会引入新的更强大的竞争对手,夺走西侧电器街的客流——他们的担心也确实得到了后来的事实印证,作为秋叶原再开发计划的一环,强大的电器量贩店Yodobashi(中文名:友多八喜)进驻到了秋叶原站的东侧,形成了与西侧竞争的局面。而另外两项成果:UDX大楼与ダイビル,说实话我自己是一次都没有进去过。那看起来就是一栋与秋叶原没什么关系,风格格格不入的商务大楼。最后,随着时间推移,电脑组装潮流退却,原本的电脑店铺或是倒闭,或是转移,或是被中国资本收购,秋叶原成了「萌え」文化的街道,而那个雄心勃勃的秋叶原再开发计划,也就不了了之了。
我所看到的那个秋叶原,那个两侧分布着虎之穴、Melonbooks、壽屋、Softmap、羅針盤、駿河屋、Gamers以及大大小小街机店、药妆店、女仆咖啡店、作品联动餐厅的秋叶原,就是在此时代之后的产物。那个想走「高大上」路线,想成为下一个世界城区改造典范的计划仅仅停留在报告书和实验阶段就人走茶凉了;而御宅族们,用实实在在的光顾、参与、购买和创造,把秋叶原变成了我们想要的形态。但是回顾秋叶原起步至今的历史来看,如今在狭窄的店面空间里不断淘货、期待发掘到稀有二手藏品的御宅族人群所构成的此番街景,可以说同样是继承沿袭了以往组装无线电收音机时代,以及装配电脑时代秋叶原这片街区的历史风情。
或许,秋叶原就是一个群体的力比多(Libido)胜过少数人「顶层设计」的实例吧。
最后提醒一点,根据豆瓣页面显示,这本书在上海图书馆有一册库存。有兴趣又不想花钱邮购的同好也可以借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