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言多样性现象点灯之作——《〈役割語〉小辞典》读后感

本文首发于wildgun的个人博客

俗话有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就是去年下半年当我在京都的书店里发现这本书时的感想。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为了我这个日语学习者+日语阅读者指明了那些日本通俗叙事作品中,在表现人物形象的对话台词中,那些丰富但我却迷迷糊糊看不太懂、把握不住的语言现象及其由来。


该怎么解释这本书的内容呢?作为非母语的日语学习者+阅读者来说,首先肯定很难有如同生活在日本国内的人们那样,从小可以从书籍、电视、互联网等等收听收看到各种各样人物的对话场景。加之就我的阅读偏向来说,我倾向于阅读说明类知识类的书籍,而其实比较少看动画,更少看真人电视剧、时代剧,所以哪怕我学了那么多年日语,但还是对作品中那些富于个性的角色的对话是一头雾水的。如果我只是阅读作品或是观看影片的话,那么结合上下文的情景,即使不理解这些词汇或发声词的具体象征含义,也可以跳过不影响全文理解;但当我要去翻译作品时,我就要了解它们,然后仔细斟酌翻译成中文时到底应该是翻译成「啊」、「噢」、「嗯」、「哟」还是「呀」等等。


我想,作为一个日语学习者,或者哪怕是日语作品的爱好者,会多多少少知道这样一些被本书称为「役割語」的词汇。举几个日语初学者大概也知道的例子来说:校园里年轻的女孩子特别是气质较高的大小姐类女孩子,其对话常常会以「〜わ」(Wa)结尾;男性或者一些塑造为具有男性气质的女性角色会使用「僕」(Boku)来代替通常的「私」(Watashi)来自称;关西人角色会用「ほんま?」(Honma)来表达通用语中「本当?」(Hontou)这个疑问词;而一些古意盎然的角色,似乎在句尾不说「です」(Desu),而说「ござる」(Gozaru)。


以上这些就是所谓的「役割語」。当然要指出的是,以上这些用词中,包含了一些固有的、带有偏见的观念。如果不涉及到真人,而是在作品中运用这些观念及词汇的话,却是有助于塑造和向观众提示角色特征的——老者、贵妇、乡鄙、书生、游女、军官,乃至外邦人、宇宙人等等。


《〈役割語〉小辞典》这本书就是整理了各类用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语尾等语法结构位置处,在各种作品中表现这样那样各种人物形象用词的书。书中不仅仅介绍了这些词汇本身,还介绍了它们的起源及发展过程。本书还广泛收集了从江户时代到现代作品中的许多用例,在每个「役割語」条目说明中都会介绍这些用例及出处。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有几个给我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词汇和演变现象,比如「役割語」本身是会有成长现象的——即随着年代的推移,作品、作者以及观众人群也在成长,因而本来在作品中用于塑造年轻人形象的「书生语」会慢慢发展出「上司语」的功能,而一些「女学生语」,也会衍生出「夫人语」这样的功能。


另一点有趣的是,就是一些虚构出或者夸大而成的方言用词。例如书中介绍的「もうかりまっか」,意思是:「赚着了吗?」这个词往往被用于塑造日本关西地区商人的形象,直白地表现其对于金钱的欲望。不过呢,书中同时也提到,其实关西人并不(或者极少)用这样的词。类似这样的词还有不少,他们都是听起来像是某地的方言,但其实当地人并不这么说,大多只是因为某一部特别火热、知名度特别高的作品中的某个角色广为人知,因而该角色的语言特征就被人们理解为该地区出身的共同方言特征,逐渐也被其他作品的作者加以模仿、重复使用,渐渐成为了一个固定印象——即虚构方言。


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以词典条目的形式收集并整理了日语中这类塑造角色形象的「役割語」,并对其起源及发展过程加以介绍的书。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不断思考,为什么在中文的中文作品里,似乎我感觉不到有那么多丰富的「役割語」呢?当然也不是说完全没有,例如北京的儿化音、上海人角色的「阿拉」,四川人角色的「脑斧」(「老虎」的l音变为n音)……不过或许是我阅读中文文学作品也并不多的原因吧,总感觉没有日语里那么多的对话变形现象。


我想到了以下可能的原因:


第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日语假名是一种表音文字,而中文是表意文字,并且日语中不仅可以用假名来表音,还可以用汉字来表意。因此,表音文字的假名更容易用来模拟各种方言、语气词,而不太需要担心会否给语句混入其他意思,造成阅读障碍;但就中文来说,汉字表意,大多数汉字都有其固定含义:如果一个不知道的上海方言的人,看到「阿拉」两个字,或许会误以为是阿拉丁神灯,而不知道四川方言的人听到「脑斧」两个字,可能会联想到一种工具。因此当表意文字被用来模拟方言用词时,往往会引入别的语意,造成非方言母语者的误解。


第二种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与普及义务教育同时推进的还有推广普通话。因此,在普通话通过书面形式广泛流通、被人们共同认识的同时,各地方言则显得势衰,文字化进程缓慢。许许多多的方言用词都未能形成一套人们广泛认知的文字表记方式,因此方言的使用者也就很难在此基础上进行作品创造。试想,在《名侦探柯南》中关西方言角色服部平次已是常客角色,但如果要将他的台词完全翻译为中文里某一地的方言,该怎么做呢?同样此类问题,在前几年GloriaWorks翻译《告别回忆8》(原《秋之回忆》系列)中角色的北海道方言,以及HikariField翻译《爱上火车》中熊本方言时,也会遇上的吧。


再把话题展开一些的话,以上海为主题的视频创作者苏北人G僧东在不少视频里提倡要认识上海方言里的正字,即那些普通话中不常听、不常见但频频出现在方言口头表述中的词所对应的汉字。我觉得这是一个有益的提议,找出了方言里的正字,便有助于探索其传播和演变的过程,及其所象征的人群形象。而这些考察就如同本书《〈役割語〉小辞典》所提到的那样,会反过来被运用到更多作品的创作中,形成一个个固定的角色形象用词,为语言的丰富和多样性注入活力。


大家不妨也来思考一下自己身边,方言用词、角色形象特征用词,并以此也一起来写写白相相呀(写着玩儿玩儿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