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的地平线》「开拓智域」一词来源考察

本文首发于wildgun的个人博客

在橙乃ままれ所著的轻小说《记录的地平线》(《ログ・ホライズン》)中,出现了一些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词汇,特别是到了后期,一些用词更是涉及到数学、科学哲学以及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内容。例如在第10卷出现了「质数龟裂」(日语:素数亀裂),其注音部分写作Backdoor(日语:バックドア),该词描述了采集者以及监察者寻找其他宇宙的方法。此外还有像是「天理地平线之原则」(日语:摂理地平線の原則)、伦理规范(日语:倫理規定)等词,也多多少少带有科学哲学的意味。而根据《ログ・ホライズン ハラカズヒロ画集》(ISBN:978-4047364707)中已先行公开的第16篇故事《セルデシアの金曜日》的片段可得知,在后面的故事中这些概念将再次登场。

其实在这部小说早期,就给出了一个比较特殊的短语——开拓智域(日语:ノウアスフィアの開墾)。本文就来考察一下这个词在《记录的地平线》中的用例,以及该词的由来,以此来探究一下《记录的地平线》的思想根底。

《记录的地平线》中的「开拓智域」

如上文所说,「开拓智域」这个词在《记录的地平线》小说文本中出现的时间相当早。从故事设定上来说,该词是作为作品内〈大灾难〉发生当天,网络游戏《幻境神话》预定更新的资料片名称来使用的。根据漫画版《ログ・ホライズン》(1)(ハラ カズヒロ著,ISBN:978-4047287181)开头描绘的场景来看,地球世界上玩家城钟惠的消失,即〈大灾难〉发生的时间点,也就是这部资料片实装的时间点;而在〈大灾难〉发生后,就大和服务器内角色等级可以超过90级这一点上来看,〈大灾难〉后所来到的那个世界确实也受到了新资料片内容的影响。

在《记录的地平线》于小説家になろう网站发布的网络连载版中,其第一篇开头的第12句话就是「开拓智域」这几个字的日文。之后紧跟的一句则是:「いったい何を開墾するというのだ。何を得ようというのだ。お終いはそこまで迫っているというのに。」可以翻译为:「究竟是要开拓什么呢?究竟是要得到什么呢?虽说终结正近在眼前。」这第一篇的投稿时间是在2010年的4月份,可见该词汇在相当早的时间,就已经在作者头脑里有了着落。

此外,小说第10卷的副标题也被命名为「开拓智域」。在《ログ・ホライズン ハラカズヒロ画集》中,橙乃介绍了他对故事全篇的分段想法——他将整个《记录的地平线》分为3部,1~5是第1部,6~10是第2部,11卷之后是第3部。由此可见这个第10卷的定位是第2部的最后一卷。

而橙乃于2011年11月11日在其个人博客文章《初期の資料が出てきたのでメモ》中公布了一些作品设计初期的文字资料,该段文字是作为资料片《开拓智域》的开场文字(OP)来设计的。值得注意的是倒数第二句是这么写的:「願わくば、その鍬が幸多き実り《ルビ:ノウアスフィア》を切り開かんことを」。翻译过来可以写成:「愿那锄头能够开辟出幸福的成果智域。」在这里,橙乃用了一个日语文章中的「读作……写作……」的技法,将「幸多き実り」注音为「ノウアスフィア」,即是将「幸福的成果」注音为「智域」。这里暗示所谓的智域是一种幸福的成果、充满了幸福的终局等等这样的意思。对于橙乃这篇博客,我自己也进行了翻译,请参考:《橙乃ままれ博客刊载《记录的地平线》初期设定个人自译》。关于此处的注音,还有一点或许只是巧合,也或许是一种暗示:「幸多き実り」这个词最后的「実り」,意思是果实、成果。其日语罗马拼音是minori,也就是中文译本里实莉的角色名读音——ミノリ。橙乃在2018年5月9日的《ままれウェンズディ》栏目附:我的翻译)中也提到过,在《记录的地平线》执笔当初,在主人公城惠之外,还设定了6名特别的角色。实莉就是当时提到的其中一位。不知道实莉是不是将会成为故事结局时实现开拓智域的关键人物?

黑客文化中,Eric S. Raymond所著《大教堂与集市》中的「开拓智域」

其实,「开拓智域」(日语:ノウアスフィアの開墾;英语:Homesteading the Noosphere)这个短语并非橙乃ままれ的首创。Eric S. Raymond在一本论述黑客文化、开源软件社区文化的论著《大教堂与集市》中,使用了这个词汇作为一个小标题。橙乃本人在2013年12月7日的一条Twitter文archive.is存档链接)中回复某位用户时也确认了这一点:他提到Eric S. Raymond论文正是《记录的地平线》背景来源之一。《大教堂与集市》一书有一本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译版(译者:卫剑钒 ,ASIN ‏ : ‎ B00L2XQY0Y)

其实从内容来看,这本著作中介绍的主要是开源软件社区开发者之间的潜规则、生态、交流礼仪等等,与《记录的地平线》中进入异世界、返回地球世界这个题材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关系。不过有几个主题确实有些关联的,下面就先简单介绍一下本书有关黑客文化中「开拓智域」这个概念的相关说明。

作者Eric S. Raymond观察了开源社区里的一些规范,他指出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尽管开源社区所提倡的文化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对源代码进行下载、编辑、修改和发布的文化,是一种崇尚自由的文化,不过在文化所构成的社区中那些人与人(开发者与开发者之间)互相交流的时候仍遵循一些看起来不那么「任意且自由」的潜规则。例如,当一个开源软件仍处于有人维护的状态下,在没有重大意见分歧的情况下,别的开发者不应该肆意地公开发布自己的修改版本并宣称是自己的项目——除非他获得原先那一位开发者的公开授权;反之,如果一个开源软件的开发项目已经处于长期无人管理、无人维护的状态,此时若有开发者想接手该项目,那他则应该首先尽可能确认该项目确实已长期无人维护这一事实,并在公开的互联网平台宣布自己愿意接手该项目的维护与后续开发,这样,开源软件社区的人才会更乐于承认他对该荒废项目的继承权。也就是说,尽管代码本身是人人可修改可发布的,但是对于谁是负责人、谁是管理者这一点,开源社区形成了一套移交、接管的礼仪。

Eric S. Raymond将这种黑客社区中有关项目负责人的交接礼仪规范,与John Locke所提出的有关自然土地的领地概念,以及动物行为学中观察到的犬类动物有关领地意识行为做了类比。他指出,对于无论是犬类对于领地的标记,还是在一个原始社会中(缺乏唯一权力机构的社会)人们自发形成的领地归属意识,或是开源软件社区中表现出的开发者对于项目开发责任人的认定,都具有类似的逻辑。而这种彼此之间对自己以及对对方领地的承认,则是一种有效的避免冲突、增加合作的做法。Lockean财产权习俗所论述的是有关自然土地的财产观念——原始人是如何开垦一片荒地然后宣布自己拥有这块土地,或是进入并管理一块曾经有主但却长期无人管辖的土地。在这里,Eric S. Raymond用类比的方式引入了「智域」这个概念。他认为原始人对于自然土地的划分以及财产权意识,是对于自然土地的开垦劳动的后果,而他所观察的开源社区的开发者们所正在做的,则是对于「智域」这个抽象概念中的土地空间进行智力上的开垦劳动,并在开垦之后,可以主张对于软件项目的管理权。

在这里我们不妨可以回到日语用词中、回到橙乃的原文中以及英文中,考察一下用词。在中文里,这个词被翻译为「开拓智域」。而在日语中,「开拓」则是用了一个更为接近土地劳作意象的日语汉字词汇:「開墾」。在橙乃所写的《初期の資料が出てきたのでメモ》一文中,甚至直接写出了「愿那锄头能够开辟出……」,直接把开垦荒地的工具也给写了出来,可见橙乃是十分了解Eric S. Raymond的这项类比的。至于英语「Homesteading the Noosphere」中homestead这个词本身就有占有、得到土地的意思。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想到什么了?没错,《记录的地平线》故事中,〈冒险者〉来到〈大灾难〉后的世界,开始了生产劳动,本身就有一种开荒拓土、建立产业的概念,而无论是秋叶原圆桌会议建立前的新月汉堡筹钱作战,还是后来小说第7卷中城惠将区域所有权交还给大和服务器,其关键的核心都在于区域——也就是〈赛尔迪希亚〉世界中土地的区块概念——的所有权的变更。在《ログ・ホライズン ハラカズヒロ画集》(P240~241)中,橙乃对将本作分为3部的论述里,他将第1部的内容概括为〈冒险者〉漂流到这个世界,并进行开荒、打造自己生活地点的故事;而第2部则是有关〈冒险者〉认清这个世界内既有的规则,并且参与制定新规则进而适应规则变化的故事;相比于原先世界(地球世界)难以看清可开拓的前沿,在这个世界中,大家都是完全白手起家重新开始,这就是橙乃笔下的「开拓智域」。在此,橙乃将此部分称之为「再誕の物語」(重生的故事)。而在小说第10卷中橙乃借着喵太的想法也表达了这一观点:「年轻人们重新诞生。」、「正因如此,所以喵太下定决心选择话语。这是为了祝福她与他们第二次呱呱坠地。」(《记录的地平线》10,台湾角川繁体中文版,ISBN:9789864732951,P97~98)。

好,来把目光放回到Eric S. Raymond的书上。在本书中,另外还有2点似乎与《记录的地平线》也有一些关系。

(一)、书中所论述的开源软件社区中的礼物文化。书中认为人们的经济有多种交换方式,一种比较原始的形式是基于权利的「命令体系」,即有一个强大的管理机构来协调物品的分配,这是一种中心化的分配;而作者所处的社会则是一种「交换经济」,是一种基于个体合作意愿的经济交换形势。作者认为前面这两种经济都是在物质稀缺的状态下产生的交流形式,而当在物质充裕的环境下,则会出现另一种形式——礼物文化。贵族之间的赠礼是一种礼物文化,黑客之间互相协助贡献代码,也是一种礼物文化。在这里说回《记录的地平线》,根据这一想法来考虑故事中〈冒险者〉的生存状态,可以发现〈冒险者〉在〈大灾难〉后确实处于一种无忧于物质匮乏的世界中——至少他们拥有不死的肉体,以及通过菜单就可以瞬间生产出食物(尽管没有味道)。而之后故事中所描述的烹饪和开发有味道的食物、集体协同生产、在秋叶原建立秩序、与大地人合作等等,也全都是建立在〈冒险者〉从来不为饥饿与死亡而发愁这个物质基础上的。这与Eric S. Raymond所论述的礼物文化的物质基础还是挺相似的。

(二)、Eric S. Raymond所写的这本书的书名——《大教堂与集市》——这一成对的意象似乎也反映在了《记录的地平线》中。在Eric S. Raymond的笔下,他将那些由商业公司企划开发的、非开源的、具有商业版权保护的软件开发模式比喻为中世纪的教堂;而将那些由开源社区的开发者集体开发的、开源的、欢迎复制修改的软件开发模式比喻为中世纪的集市。前者肃穆、统一而缺乏生机,后者喧喧嚷嚷却有生机勃勃。来看《记录的地平线》中,其实也可以隐约地看到这一对意象——大教堂总是与〈冒险者〉联系在一起,因为那是他们的复活点;而集市则是与〈大地人〉相关,在游戏时代,〈大地人〉就提供的一种代理寄卖的服务。

从「开拓智域」到「智域」

好,对于黑客文化、开源软件社区语境内的「开拓智域」一词的考察就到这里为止。不过,虽说「开拓智域」一词是出现于Eric S. Raymond那本《大教堂与集市》著作中,但是「智域」这一单词本身却不是他首创的。根据维基百科上对于Noosphere(智域)该词的说明,这是一个哲学的概念,由俄罗斯(前苏联)的生物地球化学家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维尔纳茨基(俄语:Влади́мир Ива́нович Верна́дский,英语:Vladimir Ivanovich Vernadsky),以及法国的神学哲学家皮埃尔·泰亚尔·德·夏尔丹(法语: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中文名:德日进)所共同提出并推广的。

于是我找来了这两位的著作在我所能看得懂的语言的译本,并简单翻阅了一下相关内容,下面就来考察和说明一下在这两位的研究领域内,「智域」这个概念的用法。

不过在进入考察之前,在这里我要整理一下汉字(中文、日文)翻译中对于Noosphere(智域)这个词的不同翻译。由于这是一个尚未被人们广泛熟知的词,因此各时代的各译者会给出不同的对应翻译。在上面我提到的那本《大教堂与集市》(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译者:卫剑钒)中,将其翻译为「心智层」,在该书的注解中,提到也可以翻译为「智力圈」。 在Vernadsky的《ノースフェーラ 惑星現象としての科学的思考》(智域——作为行星现象的科学性思考,水声社出版,ISBN:978-4801002746,译者:梶雅範)中,日文译者将Noosphere一词翻译为汉字表现的「叡知圏」,或是音译片假名表现「ノースフェーラ」。而在德日进的《人的现象》(新星出版社,ISBN:7-80148-968-3,译者:李弘祺)中则将其翻译为「心智界」(英译本序)或「精神圈」(正文)。而在《记录的地平线》第10卷的小说副标题上,其片假名被翻译为「ノウアスフィア」,台湾角川版繁体中文版中译者哈泥蛙使用了「智域」这个译名,而在海南出版公司出版、广州天闻角川引进并翻译的简体中文版中,中途接手翻译的译者冯锦源则沿用了「智域」这个翻译。可见,这个词在不同学术领域著作或大众娱乐读物内,有着异常多的汉字翻译版本。为了保持本文的表达统一,除了在这里考察不同翻译表现而分别介绍外,其他部分将会统一写为「智域」。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那两本学术性的书籍,我并没有全部读完,只是拿到手随意翻阅了一下,特别关注了一下其中谈及Noosphere(智域)这个单词的部分内容。因此只是进行浅尝辄止的考察。

Vernadsky所著《智域——作为行星现象的科学性思考》(《ノースフェーラ 惑星現象としての科学的思考》)中的「智域」

如上文所说,Vernadsky是一位来自俄罗斯(前苏联)的生物地球化学家。在其著作《智域——作为行星现象的科学性思考》一书中,他是着眼于地球的历史发展来阐释这个概念的。在作者的观念中,首先地球有一层是「地质圈」,它包括了土壤、山川、岩石等等。在其上方,由于动植物的诞生及其繁衍生息,因而出现了一个「生物圈」。这个生物圈的概念与其说是哲学的概念,不如说是实实在在的空间的概念——在地质圈的上方,确实生活着一堆生物,也就是有一堆生物占据着那个空间,形成了地质圈上方(地球外侧)的球壳状的一层。作者也提到,生物圈里并非只有生物,也有许多非生命物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气、矿物质等。在这个圈中,由于生物的存在——它们新陈代谢繁衍生息——因此它们所造成的非生命物质的变化,其变化的形式就不同于自然界中非生命物质的变化形式。因此对于研究生物圈中物质的变化,就需要从由生物所产生的力这个角度来考虑和解释对于地质的改变。这里我提一个我自己的理解,不知道对不对:在地质圈中,水(液态的水)总是向低处流的,而在生物圈中,由于生物的饮水、排尿和个体移动,液态的水也可能出现从低处来到高处的现象了。进一步,随着智人的诞生,智人的思考以及人类社会组织的产生、人类交通和通讯网络的发达,生物圈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人们需要建造房屋而搬运泥沙,由于人们发展出了区域贸易而开拓运河——此时,在地质学研究上,已经无法满足于使用地质圈的自然原理和生物圈的生物原理来解释智人产生以后地球上的这一层圈内的物质变化规律了,于是作者认为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来解释这一层上的物质变化,即是那些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变化;而这一层需要用到新的观念才能解释的空间,就是「睿智圈」也就是「智域」。继续我上面举出的水的例子,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比如人工降雨、开凿运河或是其他大型的水利工程,水发生了这样那样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在原本的地质圈以及生物圈中是不存在的。同样,处于智域这一层的人类也一样改变着生物圈。这里我再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例子:例如原来生物都是面临自然选择而淘汰或延续基因的,但当人类社会出现之后,人类会因为自己的美学标准——例如觉得某一种猫咪的毛色好看,或美食标准——例如觉得某一种猪的肉质地鲜美——而对动物的交配、繁衍进行干涉和选择,从而导致某一物种中某一基因表达得以大量复制和繁衍。在这些例子中,动物的基因繁衍所遵循的就不是自然——地质层的灾难考验——的规律,而是受到居于智域中人类的选择。地质圈和生物圈的规律无法解释为什么一匹温顺的马成为了种马,或是一条攻击性较低的狼演变成了狗,因为这些都要从人类的社会活动需要来寻求原因:人需要骑马,就要挑选一匹可以接受骑乘的马并使之交配繁衍;人需要守护家园,所以就挑选了攻击性较弱的狼为伴并提供其食物和居所。人类就是这样向下影响到了生物圈内现象的规律。

这就是Vernadsky所给出的基于地质学变化及其解释方法而提出的三个层圈的模型概念:地质圈——生物圈——智域(睿智圈)。并且他还提出,从今以后不应该以个人、民族或某一国家的角度来考虑,而是应该以地球全体的视点来考虑人类的问题(P39)。总的来说,Vernadsky还是基于地质学的观察和思考,来发展和阐述其科学哲学的观念的。

那么,和《记录的地平线》的故事有什么关系吗?说实话……好像没什么太大关系。不过,却也有几个相似的例子:

(一)、在小说第3卷中,李・耿恩描述了〈六倾姬〉利用大量战亡者的〈魂〉素材创造出的新生物类别〈亚人族〉,以及后来人类为了对应战斗开发出的四种战斗种族〈猫人族〉、〈狼牙族〉、〈狐尾族〉以及〈法仪族〉。这可以算是复仇与防御的双方为了增强战斗实力而改变生物圈现状的例子。

(二)、在补充资料《大和风土记》第十九回《特别篇 大和的成人仪式》(附:我的翻译)以及第二十一回《特别篇 大和的村、町、都市》(附:我的翻译)中提到,大多数〈大地人〉原本都是出生于村落并只是在自己所出生的村庄栖居一辈子,成人时所获得的副职业也往往都是继承长辈的副职业。但是,由于〈大灾难〉之后,〈冒险者〉都市秋叶原及阪南的发展,附近的一些村镇中的〈大地人〉会来这两地务工。在那些与〈冒险者〉相关的职业中,〈大地人〉忽然获得十分稀有的副职业的可能性很高,对于大地人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若以Vernadsky所提出的智域的观念来看,可以说这是由于〈冒险者〉的到来,以及对于这两座玩家都市周边经济圈的发展,进而对〈大地人〉的副职业获得概率产生了明确的影响。

(三)、在网上连载的第12卷的故事及第3季的动画中,这种影响已经不仅限于〈大地人〉的〈副职业〉层面,秋叶原两大阵营的一人一票投票选举是直接将地球世界人类的政治生活方式——管理权正当性的获得方式——导入了〈赛尔迪希亚〉世界,并且邀请了〈大地人〉到参与其中。也就是说,来自地球世界的政治运作形式被直接引进到了中世纪风格的社会群体中。

此外,在Vernadsky的论述中,他顺着其所提倡的「作为行星整体的现象来考虑人类的产生与活动」这个观念出发,进而认为不仅仅是地球这颗行星,在别的行星上,也可能出现类似的智慧生命(P219)。这一点倒是与《记录的地平线》中后期引入的航界种的身份好像有点关系。而从《记录的地平线》的故事基本设定之一,即〈虚拟盖亚计划〉(ハーフガイア・プロジェクト,直译为:半盖亚・项目)来看,故事中《幻境神话》这款网络游戏在设计之初就具有那么一种行星视角的设计思路了吧。

德日进所著《人的现象》中的「智域」

最后来看一下法国人德日进及其著作。他既有地质学研究的背景(博士学位),也有神学的背景,还有考古学的背景。对我来说,看他的经历远比读他的著作要来得更为有趣。他建立了一套有关宇宙-人类进化体系的观点(一种既包含了科学考察,也包含了神学精神领域的论述),却在法国被视为异端遭到排挤。1926年他来到中国的北平(即现北京),直到1946年才得以回到法国居住。他在中国的日子可以说是覆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国共内战的时期。他也参与了北京猿人的发掘调查工作。于1938年,他完成了这本《人的现象》一书,其中就提到了「智域」这个概念。

在这位既有理科背景也有神学背景的德日进看来,宇宙从最初原子的生成,到星球的生成,再到星球上产生出生命,以及生命出现思维活动,都是向着一个方向的、不可逆的进化过程的体现。德日进将进化的这一过程,以及每一段的进化过程(从最初的起点到最终的终点)都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进化表现出多样性,在此过程中,从最初的起点会演化出各种多样各种形态的事物,而在中间会来到一个被他称为「反省门槛」的临界值,一旦进化的发展到达并越过了这个临界值,进化的事物就会向着一个单一目标收束前进,直至到达一个终局之点(Ω点/Omega点/奥米加点)。举个例子来说,在丰富繁多的生物物种中,进化出了具有思考能力的人类这种物种。在德日进看来,这种多样性发展越过「反省门槛」的临界值就转而向着一个目标收束前进,其背后就是神在发挥作用,是神的体现。德日进的论述是着眼于一个能够囊括并统一解释物理现象、生物现象以及精神现象(神学)中「进化」这一进程的范式。至于说这本《人的现象》中提到的「智域」的概念,其实与上面那位Vernadsky的理解和用法差不多——都是因人类的诞生及其思想活动,而在地球的地质层与生物层的上方(外围)出现的新的一层——「智域」。

说实话,由于德日进的论述涉及了众多学术领域,而且其写作风格十分热衷于在不同的段落引进非常繁多的新概念、甚至自创词汇与词意,我已经放弃了去理解这本《人的现象》所要阐述的内容了。从译者前言开看,译者好像也已经丧心病狂了……总之,德日进关注的主题是对于物质、生物及精神变化中进化这一过程的范式。

虽说德日进的该著作与本文原本要考察的源头——《记录的地平线》没什么很明确的关联,但是也并不是完全不具有相似性。下面试举出三点:

(一)、〈变化〉。德日进在本书中关注的是进化过程(以及其背后体现出的神的安排)。而在《记录的地平线》中,确实也明确表现出了世界根本的规则改变——地球的缩小比例、玩家性别特征等等。在《ログ・ホライズン ハラカズヒロ画集》(P242)中橙乃对于作品分3部的叙述来看,他将第3部描述为「从〈大灾难〉而向着〈变化〉」(〈大災害〉から〈変転〉へ)。不仅如此,〈变化〉(日文汉字:変転、日文假名:フラクション、英文:fraction)这个词在《记录的地平线》中是一个出现相当频繁且意义重要的词。小说第5卷濡羽登场时与城惠谈话,就问及了〈变化〉以及回归的方法(台湾角川繁体中文版,ISBN:9789863254942,297页)。李・耿恩口中的〈森罗变化〉(日文汉字:森羅変転,日文假名:ワールド・フラクション)后半部分也是这个词,而且整个假名直译过来是「world・fraction」即「世界・变化」。在作品中〈大灾难〉发生的那一天的同一时刻(2018年5月3日、4日),现实世界中插画作者ハラカズヒロ在秋叶原主办了一场《记录的地平线》图片展,该展会用的就是〈変転〉Re:Fraction
– LOG HORIZON illustrations –
这个名字。在这一点上来看,可以猜想橙乃ままれ可能也受到了德日进对与物质、生物及精神进化理论的影响吧。

(二)、〈共感子〉。在与〈采集者〉相关内容中,提及他们所要采集的是一种被称为〈共感子〉的资源。简单来说,该中文译名是直接照搬了日文原文的汉字表现〈共感子〉,而就日文假名用词「エンパシオム」来看,这个词汇其实是「同情心、同理心」+「~元素」的合成词汇。可以说,〈采集者〉所要采集的是一种与精神现象有关的资源。这一点也多多少少与德日进所提供的范式框架有些相关。

(三)、〈創造主〉。在LHTRPG数据库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词条——「創造主」(id=1588),假名注音为「ホルダー」,或可转写为英文holder。数据库中对其描述是第三世界的居民,创生了航界种。这是不是和德日进所提倡的神的概念有点像呢?

最后,概念整理

以上,我考察了「开拓智域」这个词在《记录的地平线》正式作品以及作者公布的前期文案中的用法,然后考察了其在Eric S. Raymond有关黑客文化的开发者之间交流互动中的使用场景;然后再挖掘了它的两个来源,即着眼于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科学哲学的Vernadsky笔下的「智域」,以及着眼于万物的进化范式的德日进笔下的「智域」。

其实,根据维基百科上Noosphere(智域)词条内容来看,该词先是由德日进与另一位学者Édouard Le Roy共同探索了这个概念,然后Vernadsky从Édouard Le Roy那里获知了这个概念,并强化了其在科学哲学中的意义与用法。而该词被Eric S. Raymond用以论述黑客文化的交流礼仪并写为《大教堂与集市》的一章标题名则是在互联网诞生之后的1997年。至于橙乃ままれ的轻小说《记录的地平线》则是2010年发表的。从时间顺序来看,这几位作者对这个词语的创造、借用和拓展,正好与本文中介绍的顺序相反。其作者的身份、国度、各自所从事的领域乃至文本的写作目的大相径庭,横跨神学、地质学、科学哲学、生物学、计算机学以及大众娱乐读物,这也是十分有趣的现象。

下面还要来考察一下《记录的地平线》中的另外两个词,一个可能与「智域」有关,而另一个则可能无关。

地平线(horizon)的概念

毫无疑问,作为系列作品的标题名和主角城惠所建立公会名,「记录的地平线」中「地平线」这个词也是相当关键的词。从故事内容来看,「地平线」的概念可以指:

(一)、小说第1卷的开头彩色插图以及第1卷第4章第5节描述城惠、直继与晓第一次眺望〈赛尔迪希亚〉世界景色的一幕,展现在他们眼前的这个海平面的场景,可能就是就是城惠如此命名新成立的公会的起因(广州天闻角川简体中文版,ISBN:978-7-5356-6430-3,卷首彩图及199页)。

(二)、在小说第7卷第4章第2节,经历了死亡后来到月面与晓相遇的城惠,他理解到:「这个世界是深深刻下所有心意,通往无限的一条地平线。」(台湾角川繁体中文版,ISBN:9789863660361,212页)。

(三)、又有小说第10卷成惠2在信件中提及的「天理地平线之原则」(日语:摂理地平線の原則)这个专有名词,根据航界种所认识的这一原则,一种智慧生命体无法与另一种智慧生命体相遇(台湾角川繁体中文版,106页)。而在LHTRPG数据库词条「摂理地平線の原則」(id=1591)中,则进一步指出该原则又被称为「悔恨の声明」。

以上是在作品本身内容中对「地平线」进行了考察。如果结合「智域」这个词最初的用法,正如上面我介绍的那样,在德日进与Vernadsky那里,它是一种描述地球这颗行星的地质环境空间——地质层是一个圈层、然后形成了生物层这个圈层,再在其上(其中、其外)形成了「睿智圈」(「智域」)这个圈层。所以它其实是一个行星外近侧空间的一个「圈层」的空间概念(在德日进那里还涉及到了精神概念)。以这样来想的话,《记录的地平线》中的「地平线」也未尝不可能是指这样一种交界线、交界平面——原本玩家所在的地球世界的那一圈层,以及〈赛尔迪希亚〉世界这个「智域」圈层之间的临界面。

级(Rank)的概念

在有关〈采集者〉的部分,成惠2提到他们有一种伦理规范,将生命体认定为第2级(Rank)、第3级(Rank)之类分类法。有关这一点,虽然从「智域」的词语源头来看,确实也有一个分层的概念。但由于在我考察的这几本书里,作者都没有去明确用数字标记出哪个是1,哪个是2,也没有去给各个圈层进行等第排序。因此,目前我认为还不能将《记录的地平线》故事中〈采集者〉他们所定义的Rank,视同为「地质圈——生物圈——智域」中的高低顺序。

如是,《记录的地平线》「开拓智域」一词来源考察完成。

文中用到的图片皆来自于《记录的地平线》系列各作的Kindle电子书公开预览部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